《顶戴》全文阅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其他类型 > 顶戴

顶戴-第42部分(1/2)

作者:xuanxiaofei

    金殿,看一看中(国)四大美女陈圆圆出家的闺房,最后去圆通寺,咱们两一起上一炷香,时间不够,不然我们去爬西山的龙门石窟,不不不,不能去,那地方是有名的分手圣地,据说在地南的高校盛传,去了那里的男女朋友都分手了”。

    沐风听着李娴不停的说着今天的行程,心里甜蜜蜜的,在看到李娴这么在乎自己,连这种迷信思想都相信,更是差点笑出来,刮了刮他的鼻子“傻瓜,这种鬼话你也相信,咱们可是长在红旗下的年轻一代,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神论者,要是连这种事情都相信那还得了,你呀,白在团省委了,要是被领导听见,民主生活会还不把你列为反面教材”。

    李娴白了沐风一眼“知道了我的党委书记大人”说完气呼呼的向外走去,沐风苦笑了一下,跟着她走了出去。

    地南不愧是后世的旅游胜地,单是春城就风景无限,滇池边,微风徐徐,成群结队的海鸥在这里过冬,可能是存在的久了,这些海鸥根本不怕人,这时候的滇池也没有后世的污染那么严重,烟波渺渺,碧波千里,附近还有不少渔村,有不少村民以打渔为生,不时还能看见跃出水面的鱼儿,看得人心旷神怡,李娴依偎在沐风怀中,两人就这么紧紧靠在一起,说不出的羡煞旁人。

    滇池边还有一处美景,那就是大观楼,楼高十余丈,分为三层,他的建造日期有两种说法,一说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一说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余嘉华先生主编的《地南风物志》载:“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巡抚王继文巡察四境,路过此地,看中这里的湖光山色,命人鸠工备材,修建亭台楼阁……因取名大观楼。”经考证,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是确切的,年代久远并不是他出名的原因,真正让他名扬海外的是他那挂在楼上的天下第一长联。

    大观楼建成以后,“周围添筑外堤,夹种桃柳,点缀湖山风景”,“从此高人韵士,选胜登临者无虚日,遂成省城第一名胜”,达官显贵临湖宴饮,马蚤人墨客登楼歌赋。

    清乾隆二十五年进士、临安知府王文治在《秋日泛舟近华浦》诗中写道:“忆偕诗太守,高宴集朋辈。丝竹贯珠玑,篇章出瑰怪”。吟咏大观楼的诗词,有的描绘山光水色,有的粉饰“太平盛世”,有的歌功颂德,不外吟风弄月,离愁别恨。

    布衣寒士孙髯翁,一扫俗唱,挥就惊世骇俗的180字长联。上联写登大观楼骋怀,所见到“五百里滇池”的四围风光,下联抒发对云南“数千年往事”的无限感慨,情景交融,对仗工整,气魄宏大。

    上联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是“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朱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清道光年间“五华五子”中之戴絅孙评价长联“浑灏流转,化去堆垛之迹,实为仅见”。长联问世以来,被誉为“海内外第一联”,“海内长联第一佳者”。长联由春城名士陆树堂行笔下文学写刊刻。现存陆书拓本摹刻联。清嘉庆年间,迤西道宋湘撰联:“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十四字联高度概括了髯翁的长联。孙髯翁长联问世,大观楼跻身“中国名楼”。

    第一百二十六章 过桥米线

    更新时间:2012-08-17

    清道光八年(1828年),地南按察使翟觐光重修大观楼,将原来的二层增建为三层,观音寺僧净乐重修观音寺时,又于寺后建华严阁五间三层,高于大观楼丈馀。净乐善诗联,华严阁落成时撰刻一副长联,世称“净乐长联”:

    上联是“叠阁凌虚,彩云南现,皇图列千峰拱首,万派朝宗,金碧联辉,山河壮丽。视晴岚掩翠,晓雾含烟,升曙色于丹崖,苍松鹤唳。挂斜阳于清嶂,石厂猿啼。暂息烦襟,凝神雅旷,豁尔讴歌叶韵,风月宜人,性静幽闲,互相唱和,得意时指点此间真面目”。

    下联是“层楼映水,佛日西悬,帝德容六诏皈心,百蛮顺化,昆华聚秀,宇宙清夷。听梵呗高吟,法音朗诵,笑拈花于鹫岭,理契衣传。侪立雪于少林,道微钵受。久修净行,释念圆融,历然主伴交泰,凡圣泯迹,心源妙湛,回脱根尘,忘机处发挥这段大光明”。

    净乐长联上下联各92字,全联184字,文采境界虽不及孙髯翁长联,但也指点湖山,写景清逸,修行忘机,悟世超尘,颇有为读孙髯翁长联者“指点迷津”之禅意。

    这一幅幅对联,看的沐风如痴如醉,可时间不多,只能走马观花似的瞻仰一番,游完滇池已到中午,不用说当然是到莲花池吃一碗过桥米线,沐风虽然是地南人,可过桥米线是春城特产,沐风自己也是只闻其名未见其实,传说中被无数老饕奉为圣品的春城名吃,沐风垂涎已久。

    吃过桥米线当属坐落在莲花池的过桥都为最正宗,这是一家以专门制作过桥米线闻名的饭店,所在的地方莲花池同样闻名,这家饭店这时候属于国营饭店,肩负着一些招待外宾的职责,沐风到的时候,这里差不多已是人满为患。

    莲花池位于春城市区北部、圆通山西北面,商山下,池侧有水口,水满时流入盘龙江。据史料记载:莲花池源于唐代,到了明朝初年就是“滇阳六景”之一,有“龙池跃金”的美誉。传说池里有五个龙眼,百年来一直是清泉涌流。

    这里曾有陈圆圆的梳妆台、永历帝陵等历史遗迹,更因与历史名人吴三桂、陈圆圆有重要关联,莲花池成为春城自然风景与人文地理的“双料胜地”。据史料记载吴三桂选中它,兴建“安阜园”,专为宠妃陈圆圆住宅。园内,亭台楼阁、水榭假山、奇花异卉、书画奇珍应有尽有。吴三桂还令人修筑栈道,由五华山直通莲花池,供其往来于美人与政务之间。

    更为特殊的是,明朝末代皇帝永历被吴三桂率兵杀到缅甸,从缅甸带回后就用弓弦绞死在这里,从九五之尊到一缕亡魂,让人不免嘘嘘。

    由于人多,还得等一会,沐风也不急,和李娴在这院子里转了起来,这个地方沐风在后世来过两次,故地重游,免不了对比一番,第一次来的时候是2000年左右,莲花池附近已是春城有名的城中村,哪还有一棵绿树,就只有一个过桥都孤零零的矗立在钢筋水泥之间,莲花池中也被淤泥淤积,变成一潭绿油油的死水,散发出阵阵恶臭,和滇阳六景一点都搭不上边。

    后一次是2009年,这时候春城进行大规模城市改造,莲花池附近的城中村被全部拆除,莲花池也成为一座开放式的城市公园,重新焕发了生机,按照地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设计思路,重现明代胜景,通过具体的景点来加以体现,所以莲花池以江南园林风格为主的基础上,由北向南将构造安阜园门、玉石玲珑、翠海妆楼、龙池跃鱼、莲池沉香、高山桃林、永历遗冢、长桥波飞、荷月黄昏、盛世花潮的“莲花十景”。

    这个时候沐风一对比,和现在的莲花池相比,2000年的那个印象糟糕透顶,2009年那次多了些热闹,只有现在才是那么自然,自然的树,自然的景,自然的人,当失去了要重新找回时,总是会缺少了原本的那份韵味,这份韵味才是古迹中最为重要的东西。

    池边杨柳,李娴看到沐风沉思“想什么呢,这么入神”。

    “没什么,我只是在想,这地方还能保持这个本色多久”沐风注意到,刚才进入过桥都的时候,周围已经出现了不少建设民房的工地,以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人们的攀比之心,还有周围几所高校学生的租房需要,不用多久,莲花池周围就会出现密密麻麻的小楼,莲花池就将彻底走向灭亡。

    李娴没有沐风想的那么多,她此刻就想着时间过的稍微慢一点,这样她就有更多的时间和沐风在一起。

    过了二十多分钟,总算轮到沐风他们,两人各点了一份十二元的套餐,一碗米线,这个价钱已经算是高的离谱,可后世地南的过桥米线有的能卖到上万元一碗,不得不说,这吃的就是名气。

    过桥米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的起源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过桥米线最初起源于滇南的蒙上县城。相传在城外有一个南湖(现在犹存),湖水清澈如碧,湖畔垂柳成行。湖心有个小岛,岛上不公有亭台楼阁,而且翠竹成林,古木参天,景色优美幽静,空气清新宜人,是附近学子们攻读诗书的好地方,有个书生到湖心的小岛去读书备考,但因为埋头用功,常常忘记吃妻子送去的饭菜,等到吃的时候往往又凉了。由于饮食不正常,天长日久,身体日见消瘦,贤妻十分心疼。

    有一次,妻子杀了一只肥母鸡,用砂锅熬好后送去,很长时间仍角温热,便用当地人喜欢吃的米线和其他佐料放入,味道很鲜美,收生也喜欢吃,贤惠的妻子就常常仿此做好送去。后来,书生金榜题名,但他念念不望妻子的盛情,戏说是吃了妻子送的鸡汤米线才考中的。因为他妻子送米线到岛上要经过一道曲径小桥,书生便把这种做法的米线叫做〃过桥米线〃,此事一时传为美谈。人们纷纷仿照书生妻的做法吃米线,过桥米线从此流传开来。经过后人的加工改进,过桥米线越做越好,越传越远。

    yuedu_text_c();

    过桥米线由汤、片和米线、佐料三部分组成。吃时用大磁碗一只,先放熟鸡油、味精、胡椒面,然后将鸡、鸭、排骨、猪筒子骨等熬出的汤舀入碗内端上桌备用。此时滚汤被厚厚的一层油盖住不冒气,但食客千万不可先喝汤,以免烫伤。

    要先把鸽鸡磕入碗内,接着把生鱼片、生肉片、鸡肉、猪肝、腰花、鱿鱼、海参、肚片等生的肉食依次放入,并有筷子轻轻拨动,好让生肉烫熟。然后放入香脆、叉烧等熟肉,再加入豌豆类、嫩韭菜、菠菜、豆腐皮、米线,最后加入酱油、辣子油。吃起来味道特别浓郁鲜美,营养非常丰富,过桥米线集中地体现了滇菜而丰盛的原料,精湛的技术和特殊的吃法。

    米线吃完,虽然已是冬日,可沐风还是出了一身毛毛汗,主要是鸡汤的味道过于鲜美,这时候甚少有洋鸡,多用郊区农民放养的土鸡,那个味道少了些腥膻多了些甘甜,再加上两人点的是腰花,牛肚套餐,就着米线汤头涮一涮,那个滋味,让人口齿留香。

    第一百二十七章 造势

    更新时间:2012-08-17

    吃完过桥米线,李娴和沐风又到圆通寺烧香,这时候圆通寺里还没有几个和尚,大多都是一些穿着工作服的工作人员,寺里的和尚在文(革)中死的死,还俗的还俗,可谓是元气大伤,没有了过去那上千僧众的辉煌。

    圆通寺已有1200多年的建寺历史。同时它也是春城最大的寺院。它始建于唐朝南诏时代,初名补陀罗寺。元朝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建圆通寺,元朝皇帝“赐玺书嘉”。扩建工程历时18年,直到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才告完成。

    寺内回廊叠嶂,最出名的还是五百罗汉,沐风和李娴进去时,罗汉缺胳膊少腿,身上的金漆也斑驳的很,由于这年月人们保护古迹的意识不强,加上也没有多少资金,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重生一次,沐风对这些神明也说不出信还是不信,可还是陪着李娴花了一块钱,买了一捆香敬了一遍。

    本来李娴还打算求一支签,可看到解签室里那位打着毛线的大妈,背后还有一条太祖万岁的标语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沐风打趣道:“求佛祖不如求太祖,回家买个太祖挂历挂一挂就可以”。

    由于时间不对,圆通寺后山的樱花还没有开放,两人就出了圆通寺,到金马碧鸡坊转转,金马碧鸡坊相信大家不会陌生,民国时期的北伐名将蔡锷就是在这里誓师北伐,讨伐袁世凯,特别是他和名妓小凤仙的故事更是民国第一八卦,后世荧幕常见的剧情,除了这些,金马碧鸡坊还是春城的中心,商业气息浓厚,周边各种商店林立,从东南亚过来的玉石珠宝,从东南沿海过来的服装小家电,还有地南各地的特产,因有尽有,可以说是女人最喜欢去的地方。

    李娴到这里,总算露出女人的一面,各种在沐风看来面料差到极点,一两块钱一件的衣服,她都能看上半天,可没办法,沐风只能陪着,同时也为女孩子走路的天赋佩服不已,走上个三四公里,脸上都不见一点汗。

    ,日已西斜,照的天边通红,本来两人还相约去金殿转一转,可时间上已经来不及,分别时两人依依不舍,可太晚了,路上也不安全,李娴把转了一下午帮沐风买的东西放好在车上,两人相拥在一起,沐风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搞的,明明知道用不了多久就能相见,可还是心里怪怪的。

    “已经是冬天了,你自己一个人可得注意身体,做什么事情不要逞强,多穿衣服”两人分开后李娴帮沐风整理了一下衣服,嘴里就像个贤妻一般不住的叮咛。

    沐风傻笑着,李娴看到沐风挪揄的样子,不好意思的打了沐风一下:“笑什么笑,在笑不理你了”。

    沐风止住笑:“我知道了,老婆大人”这句老婆大人一出,李娴的脸更红了“谁是你老婆,你这人怎么这样”这口不由心的话,连她自己都不好意思。

    沐风在她脸上亲了一下“我走了,你自己也要注意身体”,李娴点点头,沐风发动车子,慢慢的开了出去,他本来要送李娴,可李娴却说时间晚了,不用送。

    车子开出五六米,身后传来一声“老公,注意安全”,沐风听了这话,心里就像吃了蜜,脸上笑开了花,从车窗伸出左手,用力的挥了挥。

    回到柳泉县城的时候已是深夜,晚上开车不安全,沐风就打算到姐夫那里休息了一晚,可去的时候姐夫却不在,听姐姐说出差去了,沐风上次和姐夫见面的时候倒是听他提过一嘴,煤矿的事情有了眉目,估计用不了多久就能开起来。

    第二天沐风起了个大早,当车子开到竹林乡的时候差不多也就是八点半,下了车,上楼的时候沐风发现,工作人员见他的时候眼神怪怪的,沐风摇摇头,进了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倒上一杯白开水,拿起水壶,里面空空如也“这个陶宇轩怎么搞得,水壶里没热水都不会去接”,皱着眉头走到外间,看到空空如野的房间才想起来,陶宇轩已经到工商所上班了,准备返身回办公室的时候,发现陶宇轩的办公桌上有一打报纸,估计是党委办公室早上送的新报纸,自己的办公室关着,就放在了这里。

    随手把报纸拿进办公室,还没坐稳,桌上的电话就响了起来,沐风接起电话,听出是何荣的声音。

    “喂,沐风吗”。

    “何县长你好,我是沐风,怎么一大早就打电话来,有什么好事吗”沐风和何荣的关系不错,说话上自然就没那么拘谨。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沐风突然有种不好的预感,是不是自己的事情有变化了,还没等他问,何荣就说到:“今天的报纸你看了吗?”。

    沐风有些摸不着头脑:“还没看,怎么了?”这年头的报纸都是国家大事,和他们这些乡干部隔着八辈子远,沐风虽然是党委书记,可他也不怎么看,上面不是某领导讲话,就是某次会议,跟新闻联播差不多。

    “你看一看地南日报和永和日报”何荣声音有些低沉,沐风听到后把桌上才拿进来的报纸打开,找出这两份报纸,地南日报放在上头,第一页是省委书记的讲话,没什么,沐风翻到第二页,在下半部分就看到一道黑色的标题“集体经济的曙光”标题下还有一个副标题“记竹林乡的变化”。

    “竹林乡,整个地南有名的贫困乡,可是在毕业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