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戴》全文阅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其他类型 > 顶戴

顶戴-第40部分(1/2)

作者:xuanxiaofei

    事情,大家是早就知道的,但是以前只当成普通的壁画而已,并不在意。没料到仓库的整个顶棚上画满了美丽的藤萝花,枝叶招展、栩栩如生。虽然在蜘蛛网和灰尘的包围里看不清楚,但是人们直觉感到,这一发现很重大。

    闻讯赶来的专家证实了大家的猜测,这是盛清时代风行于皇宫的西洋风格通景画,这座漏雨的库房也不是平常的小房子,它正是乾隆倾注一生心血、寄托晚年向往而专门修建的养老休闲之所倦勤斋。

    乾隆皇帝继承皇位之初就曾表示,如果在位60年,就会将皇位“内禅”给儿子,自己则“宁息养神,平和养生”,做太上皇,“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为此,在1771至1776年的5年间,皇宫的东北角大兴土木,遍征中原名匠,在原宁寿宫的基础上修建了一座太上皇宫殿宁寿全宫。

    作为太上皇宫殿的新宁寿宫从建筑到装修都仿照了皇宫西北角的建福宫。建福宫位于重华宫之西,是重华宫的西花园。而重华宫是乾隆皇帝“龙潜”即登基之前的旧邸。“胗为皇子时,于雍正五年大婚,自毓庆宫迁居西二所。践祚之后,升为重华宫。其后,渐次将西五所构为建福宫、敬胜斋等处,以为几余游憩之地”。

    第一百一十七章 失传的手艺

    更新时间:2012-08-12

    建福宫花园作为皇帝旧居,在改造时必定倾注了不少心血,于设计和施工上禞榫呗恰⑽袂缶媲缶br />

    而建福宫的格局深得乾隆喜欢,所以宁寿宫才原样仿制,在新宁寿宫修建的5年里,乾隆曾龙心大悦地视察过多次,并留下“步辇看工亦趁凉”的诗句。从宁寿宫的地理位置我们还很容易看出它的特别之处:宁寿宫是乾隆为归政而预建的休憩之地,与建福宫这处龙潜地分别处于紫禁城的东北、西北角,两宫遥相对应,一为即位前、一为退位后,正可以达到乾隆追求的有始有终、和谐一统。

    “康熙创其端,乾隆竟其绪”,宁寿宫完成后,其前半部为太上皇临御之所,后半部则由西向东并列着花园、寝宫和畅春园大戏台。其中花园南北深160米,东西宽37米,自南而北的曲廊、峰峦、崖谷、洞壑连接着四进院落和20余座楼、阁、轩、堂、斋,园内的山石林木大多选自江南名贵物品,建筑内部的设计、装修精致完美。因花园的建造、完成都在乾隆年间,人们习惯称之为“乾隆花园”。

    倦勤斋就坐落在乾隆花园的西北端。据遗址勘测和记载,倦勤斋的建制、大小和布局都与建福宫里的敬胜斋基本相同,乾隆自己也说过:“敬胜依前式,倦勤卜后居”。可惜敬胜斋连同建福宫花园都毁于1923年的大火,现在已经无法鉴赏两斋的异同。单从建筑的形式上看:倦勤斋没有庞大的空间、没有礼制性的设施,不是礼制建筑;没有寝宫、没有床,也不用来居住;东有密室、宝座,西设室内戏台、看戏仙楼,是一座典型的休闲游乐建筑。

    自1776年倦勤斋建成后,乾隆非常喜欢这座“文斋”,经常驾临这里。他念念不忘内禅的愿望,掐指计算“颐养”的时间,盼望能早点抛开政务,享受书香与闲情。他还将宫内的宋元书籍和自己的得意诗作经常不断地送到这里,使之成为“敢与重华拟比肩”的书房和珍玩室。据故宫博物院宫廷部专家苑洪琪介绍,重华宫及其后殿在当时是仅次于皇帝寝宫养心殿的珍宝博物馆。

    “玩好之物,以古为最”,康熙就非常热衷于搜罗古董,乾隆时更令内务府造办处各制作珍玩时作充实库藏。而乾隆四十一年(1776)宁寿宫一区陆续修建成后,他在宫中的收藏重心遂逐渐由西向东转移到宁寿宫及乾隆花园,倦勤斋则是收藏最多的一处。据嘉庆十九年(1814)编纂的《倦勤斋陈设档》记载,当时这里有1739件珍玩。其中质地精细、体积小巧、整盒套装的珍玩有1181件,散摆单放的就更多了。在倦勤斋的南窗前,仅一面窗台就摆放有“一寸长”的文玩100多件。

    “屈指十六年之后,庶可倦勤待天春”,乾隆四十四年(1779),他在诗中盼望着退位后的美景;“设果愿能符,洵为福出群。春秋剩八度,年近一年欣”,乾隆五十二年(1787),他继续着美好的憧憬;但当真正授玺让位的时刻来临,弘历却没有放下对权力的贪恋。乾隆爷训政当起了太上皇,退位成了泡影,“倦勤”的初愿很讽刺地没有实现。存放这里的书籍珍玩,也和小戏台与藤萝画一样,每年只能等到正月的一天,才可以等到皇帝来此小坐,或观赏把玩,或吟咏嗟叹。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装修最精细的是清代,而整个清代装修最精细的就是康乾盛世中的乾隆时期。可惜二百多年风雨过后,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乾隆时期装修最精细的屋宇,只剩得倦勤斋了。

    它以其奢华和鲜明的个人风格遗世独立,更在整个皇宫980座、8704间房屋中别树一帜,成为探究盛清时代装潢艺术和乾隆内心世界的典范,据记载,乾隆四十一年(1776),倦勤斋“画挂门神”,说明那一年它的硬山卷棚顶、绿琉璃瓦和黄剪边已经装备停当、完工交付了。

    从结构上讲,倦勤斋面阔9间,其中东五间、西四间,屋前有东、西回廊。东五间明殿在门口处设有开敞空间,其余部分则以木装修隔成上下两层的凹字形仙楼。并在仙楼里以隔扇、槛窗、落地罩、炕罩等隔成相对独立的空间,布置其间的竹簧工艺和苏州双面绣让人叫绝。西四间内空间相对开阔,其西侧设一处亭式室内戏台。

    西四间最重要的装饰是通景画,也就沐风后世的时候泄露了倦勤斋秘密的那一角藤萝花,整个斋内有70余张画,其中顶棚处有12张,全部约170平方米,是全国范围内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的内装饰通景画。

    倦勤斋的内装修经过了特别精心的设计制作。乾隆花园的修建年代正值清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阶段。在皇家的建筑需要上不惜人力物力。以内务府大臣英廉、福隆安为工程处总理,从设计、绘图到烫制小样,全部经过御览、钦定、“照样准做”等一系列过程。凡事以满足乾隆的欲望要求为标准。

    此时的乾隆皇帝醉心于苏杭秀丽风光,倦勤斋内的细部设计均由宫内量准尺寸“定身打造”,发样交江南地方督办,然后运至北京组装。有些江南物产不适宜北京的干燥气候,如“竹制”装修在北方常常会离缝走样、脱落爆裂。于是在倦勤斋室内营造的自然园景中,凡需要斑竹原材的部分全部采用木雕及髹漆斑竹花纹的方法。工匠们不厌其烦地逐一绘出了满庭“斑竹”,以求传达江南风情,博得龙颜欢悦。

    200多年前,乾隆皇帝征用了当时最好的建筑材料和最娴熟的工艺技师兴建了它,昔日的尊贵从现在残存的细节就可窥斑知豹:倦勤斋所有的门扇都由紫檀木雕刻而成;在紫檀木上的浮雕中又用竹丝填缀创作出各种图案,称之为“竹丝镶嵌”;隔板与窗棂等部位的竹丝图案中间还用银丝嵌着数百枚精雕细琢的和田宝玉……西部生机勃勃的通景画、东楹仙楼木雕裙版上的百鹿图与小室密闭格局,从侧面向我们说明着,乾隆使用它的时间大约是在冬季。清廷有“正月十月大搬家”的习惯,即每年正月以后开始住御园,腊月返回皇宫。

    “金鸟度影尺花漏,彩燕迎韶拂锦签。几闲因之勃吟兴,也如春意渐和宣”。元旦新正,庭院里还是花木凋零尚未回春的萧瑟模样,有了别致的通景画和各式装饰,在倦勤斋内却可以享受春天景色。遗憾的是现在的倦勤斋已经看不到乾隆时候的奢华。那些宫闱往事,那些集国家心力于一隅的成就,那些爱新觉罗·弘历的私人愿望和小小情趣,像残破的旧影散落在小屋里面。

    当故宫博物院意识到这个倦勤斋的重要性,打算部分修复时,竟然发现里面的工艺已经大多失传,其中最重要的技术竹丝镶嵌和竹簧工艺更是听都没有听说过,最后文物修复专家没有办法,只得在江南地区的报纸上发布消息,寻找线索,可他们找到线索到达江南某省寻找到最后一位懂得竹簧制作手艺的老艺人时,这位九十多岁的老艺人已经在医院处于弥留之际,还没说上两句话,老艺人就撒手人寰,随着老艺人的离开,这个世界上在没有人会这门手艺,最后没有办法,只能根据老人离开时的只言片语进行试制,没想到,这一试制竟然花了十年时间,靡费上亿元才研制成功。

    除去竹簧,还有壁画和墙壁连接处处必须使用的桑皮纸,竹丝镶嵌,竹雕阴阳刻发(我估计这就是最早的3d画面)都已失传,虽然在国家花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的基础上恢复了,可比起原装的必然要少一些味道。

    沐风想完这个故事,心里沉甸甸的,看着眼前这位脸上布满沧桑,充满无奈的老人又多了几分敬意。

    ************

    设好定时上传的会没上传~~~~对不住大家,两章一起发,纵横要改版,作者后台不稳定

    第一百一十八章 尽一把力

    更新时间:2012-08-13

    这些后世发生的事情一幕幕在沐风脑海中浮现,心中有些不落忍:“大爷,要是把这根竹根按照你的思路刻出来以后要卖多少钱”沐风看着老人问道,竹根雕艺人是需要养成的,要是长时间不练手,这位艺人也差不多算是废了,雕刻的越多,艺人的手艺才能越发精湛,再说沐风也喜欢这种艺术品,装饰欣赏两不误,这东西只会升值不会贬值。

    老人没有在意,只当是沐风随口问问,这年头没人会买这种玩意“一个人一年的劳力,加上上色的成本,最少需要五百块钱”。

    “五百块”沐风有些惊讶,差不多一人高的竹根雕才需要五百块钱,放在后世,这么好的雕刻底子都不止这个价,沐风又围着看了两圈“大爷,这个东西我定了”。

    yuedu_text_c();

    “啥?”老汉有些懵懂,这可是五百块钱,在农村差不多就是一个小康之家一年的纯收入,可看到沐风不像作伪的点点头“我给你一千块,不过可得更上心”,沐风说完就从包里拿出一叠钱,数了数,五十张大团结递到老汉手里“这是定金,一年以后我来取货的时候再给你剩下的钱”。

    何守德木楞楞的接过沐风的钱,好半天才反应过来,连忙把钱要还给沐风:“使不得,使不得,说过五百就五百,就凭后生你的爽快劲,我一定好好的做”。

    沐风将钱挡住,心理面暗想,要是自己还有机会回到竹林乡,一定要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这才是真正的金饭碗,首先不会像绿色食品公司那样只要生意好,各地都会出现跟风的情况,这种手艺只要形成产业,由于入门门槛高,一般人根本没这个能力跟风仿造,沐风又摇摇头,自己即将离开的时候总是会想起这些,也难怪,他现在对竹林乡充满感情,以前没压力的时候,想让竹林乡变得更好的愿望并没有这么强烈,现在要走了,这个愿望反而那么迫切。

    “算了,能为竹林乡多做一点是一点”沐风挡住老汉的手,又把包里的钱全拿出来,数了数,估计有上千块,沐风又一把塞到老汉手中:“大爷,我实在是喜欢这东西,一分钱一分货,我给你一千块,就是希望你做出一千块的东西给我,另外这里是一千块钱,你看看能买多少竹根雕,这些钱也算是定金,由你把关负责向村里人收购,一年以后我一起来取”。沐风只是想用这一千块钱,让村里会这门手艺的艺人都动起来,把手艺保持下去。

    两人推辞了半天,何守德才接过沐风的钱,并且答应帮沐风在村里收购,他是村里的老人,会这门手艺的匠人有哪些他都门清,两人又聊了一会,沐风看看表,差不多已是回竹林乡政府的时候了,沐风起身告辞,何守德一直把沐风送到门口。

    何守德看着沐风远去的背影,这一切就像做梦一般,有人愿意花一千块钱买一件竹根雕,这事情传出去都没人相信,同时心里又有些自豪,要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把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扔了。

    “爹,你这是怎么了”何守德的儿子从外面走了进来,身后跟着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两人身上都背着高高的包谷杆,看到老父亲呆呆的站在他拿回的竹根面前,有些心虚的问道,见老父亲没有答复,放下秸秆,几步走到父亲身边,就看到父亲的脸颊流下泪水,心里一慌,一下子跪倒在地上:“爹,我以后再也不捣鼓这些东西,你不要再难过了”,汉子是出了名的孝顺,他妈死得早,都是何守德一把屎一把尿的把他拉扯大,他以为是自己沉迷这祖上流下的手艺引起老父亲的不快。

    老汉转过头,抹干脸上的泪水:“咋呼什么,把东西收拾一下开工,这样的好底子不能浪费了,你来操手,我在一边看着,要是弄不好,我扒了你的皮”。

    “呃”跪在地上的汉子有些混沌,这到底唱的是哪一出,何守德也没管他,说完话就走到那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身边,把五百块钱交到她的手里“秀珍,这些年辛苦你了,这五百块钱你装好,剩下的一年我们爷两就要好好的做一件竹根雕,地里的事情就麻烦你操持了,人手不够你就请几个人搭把手”。

    叫秀珍的女人是汉子的老婆,这时也是一脸错愕,放下身上的包谷杆,迷迷瞪瞪的接过何守德递过来的钱,自从嫁给汉子,还没见过这么多钱。

    何守德又走回跪在地上的汉子身边蹬了他一脚:“还不快点打水,好好的洗一洗这个底子”

    事隔一天,发生在何守德家的事情沐风并不知道,此刻他已经坐在了自己的办公室里,桌上放着不少文件,有几件都是需要开党委会讨论决定的,这些事情并不重要,只是需要让党委委员的都知道并且贯彻落实下去,这分明就是逼着他开党委会沐风靠在椅子上,头顶烟雾缭绕,整个办公室空空荡荡,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人情冷暖不过如此,在竹林乡干部的眼中,沐风已经是过去式,至于什么时候走,以何种方式走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沐风很奇怪,自从知道白云天的身份以后,身边的人众叛亲离,他心底竟然没有一点怨恨,有时候他总是在心底问自己,是不是自己觉悟太高了,昨天才回到竹林乡,刘涛就来告诉他,武进竟然肆无忌惮的跑到白云天的办公室汇报工作,年终的财政转移支付也没有到位,刘涛问武进,武进总是支支吾吾,最后还说需要白云天点头才行,这算得上是赤裸裸的投靠白云天了。

    在白云天的背景面前,武进,梁德明,包括他自己都是小人物,甚至是小人物中的小人物,小人物就必须要又小人物的觉悟和生存之道,沐风把自己放在他们的位置上想一想,要是不想放弃现在的利益,似乎也只有这么一条路。

    “自己是不是过于执拗了”沐风不知怎么搞的,有些后悔起来,摇摇头,将桌上的文件扫到抽屉里,党委会绝不能开,开了就彻底失败,到最后他还是过不了自己自尊心的那一关,决定死扛到底。

    出了办公室,今天是庄严调回柳泉县的日子,要走了,刘涛,杨刚和马超就要小聚一顿,算是为他送行,至于新的派出所长,估计会是白云天这边的人,白从军投靠刘富钊,作为政法委书记,这点面子是会给的。

    今天吃饭的地点还是小河边的那家农家乐,沐风到的时候他们都到了,就这么几个人要了一间包厢,几人边吃边聊,至于竹林乡的政事却刻意的避开,沐风知道,这都是大家顾忌着他的情绪。

    吃了大半个小时,庄严是今天的主角,被几人灌得有些大舌头,沐风的酒量放在那里,没人去找不自在,而沐风也不压酒,各自尽兴。

    一顿饭吃完,庄严醉的不轻,马超和杨刚送他回宿舍,刘涛本来要留下来陪着沐风,可沐风挥挥手,让他先走,而他自己车也没开,就想沿着河边的公路走一走散散酒气,远处的河边还忽闪着不少灯光,随着竹林乡的发展,这小河边也开起了不少饭馆,大多都是卖一些河鲜水产,农家菜,这里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