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维》全文阅读

第二节 了解货币与金融体系(3)(1/2)

作者:董志强

    第二节 了解货币与金融体系(3)

    在朝廷任都御史职的陈瑛显然看到了宝钞难以流通的问题所在,他对皇帝说:“这种纸币方法行不通,只因为朝廷印发出去的钞票太多了,但是又没办法回收,所以导致了人们重物品轻钞票。”朱元璋大概也认识到这个问题,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他设立了倒换法,可惜回笼的货币远不如增发的多。人们也不再接受宝钞了。作为观念货币的宝钞一旦失去观念基础,它也就必须退出历史舞台。至明孝宗,公私的结算都用白银,宝钞终置之无用。至万历年间(1573年以后),宝钞被完全废止。

    明朝印钞失败之后,转而铸钱,可惜政府铸钱一如印钞之滥,结果人们重银轻钱,货币由铜本位转向银本位。尽管明朝并没有从官方法令和文件中确立银本位货币制度,但银本位最后成了事实的货币制度。至于清朝,则废除纸币,确立了铜银复本位制。

    纯粹观念的货币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物品。在马克思的时代,对货币的认识,仍停留在财富货币上。事实上,至今人们(包括研究货币的专家)还常常有意无意地混淆了货币作为财富和货币作为价值符号这两种不同的货币含义。作为价值符号的货币,本身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这一点大多数人会同意。但是,作为价值符号的货币,是否一定需要某种真实财富的支撑呢,即它是否一定要与某种贵金属挂钩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有争议得多。但是从金本位的崩溃看来,应该可以不需要。从前面讲到的明朝初期的“宝钞”来看,也可以不需要。事实上,现在全球现代经济中的货币基本都已经转向信用货币。

    为什么毫无价值的价值符号可以被赋予购买力而流通于经济之中?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它可以流通(被人们接受)?什么条件下它可能会难以流通(被人们排斥)?

    如果我们要使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价值符号成为一种货币,则这个价值符号所表示的价值必须成为人们的共同信念。人们愿意持有一个本身并无价值的价值符号,或者观念上的货币,正是因为预期别人会认同该价值符号与任何真实财富进行兑换。所以,即使是观念上的货币,也需要真实财富的支撑。只是它从未规定与金银汇兑,仅仅作为一种信用票据存在。就如同我们这个社会所有的人共同签署了一份协议:当一个人持有一张纸币(或者银行账户中的一个数字)的时候,他可以用这张纸币(这个数字)向任何人兑换为真实财富。所谓没有与金银汇兑,其实是处处可与其他物品汇兑。若这个协议得到良好的实施,那么观念货币是可以运行的。

    持有观念货币的风险在于,价值符号可能会被滥发。持有财富货币不会有这种风险,因为要增发财富货币就意味着发行者要消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