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维》全文阅读

第四节 最优决策与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有关(2)(2/2)

作者:董志强

站时,刚好有一辆车已准备出发,里面还有几个空位,于是他向售票员要求以50元的价格乘车(若在车站购买则票价为70元)。售票员说:“车站定的票价都是70元的。”该学生说:“50元可以的话我就坐,不可以我就下去。不过你们的座位反正空着,同意我你们就相当于多赚50元。”售票员说:“70元又没多收你的,你要不坐就去等下一趟吧,还不是得花70元。”这个学生于是站起身来准备下车,售票员便又叫住他:“好吧,就50元,看你是学生照顾一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重庆长途汽车站。那个学生就是我自己。或许售票员真的有照顾学生的想法,但她一定也进行过边际分析:载上我,多增加一名乘客,几乎不会增加她任何成本(汽车的运行磨损、油耗、路桥费等不会因我而增加),但是却可以多得到50元收入(这50元实际上可称为纯利润,或者增加边际利润50元)。当时我还不曾接触现代经济学,等后来熟悉了经济学之后,我常常想起这个例子,当时的我和那个应该也没接受过经济学教育的售票员,竟然都本能地运用边际分析在进行思考。

    故事是真实的故事,但它也带来了更多需要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我的行为并没有成为人们乘车的普遍行为模式呢?为什么人们不都等到最后要开车时再去要挟售票员低价乘车呢?甚至很少有人这样想。后来我想原因可能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不确定性,若人人都等到最后时刻去要挟售票员,很可能反而会提高售票员的谈判能力,甚至人太多(车座数固定)导致座位配给,结果就会使这样做的乘客有可能乘不到车;二是我那次在时间上确实不着急,我总可以尝试要挟策略从而使得我机会成本(预期乘下一辆车的代价)低于70元;但绝大多数人不会有我这样的时间自由(时间的机会成本近乎于0)来仿效我。
小说分类